5月20日,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位于南盤江廣西隆林縣和貴州安龍縣交界處的南方電網天生橋二級水電站正式啟動生態流量泄放。這標志著我國百萬千瓦級引水式水電站的首次生態放流改造圓滿完成,成功打造重大水電工程生態治理新范式。
隨著天生橋二級水電站生態放流孔的閥門開啟,清澈的江水從大壩底部奔流而下,源源不斷地涌入河道。從此,電站每年將給下游河段泄放不低于5.3億立方米的來水,相當于38個西湖的水量。這不僅徹底解決了電站下游河段的減脫水問題,還為河段魚類等生物筑造棲息家園,守護廣西大哄豹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的水源與基因交流通道,為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創造良好環境。作為水電站三種典型布置形式之一,引水式水電站是通過修建攔水壩,將水流利用引水管道引到與下游河道有較大落差的位置,基于水流落差修建電站發電。這種形式的電站在充分挖掘河流坡降較陡、落差比較集中發電潛能的同時,也會因攔水導致下游河段一定范圍出現不同程度脫水情況,需要專門配備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常規做法是設置生態放流洞、裝設生態機組。
地處珠江水系主河道的引水式水電站——天生橋二級水電站是我國西電東送南路工程的首個電源點,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1992年首臺機組投產發電。受修建較早等歷史條件限制,工程原設計沒有設置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大壩下游河段出現了減脫水現象。“在大壩上直接增設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國內沒有經驗可循。面對混凝土重力壩的復雜結構,我們選擇了‘大壩生態穿孔’這一全新方案。經過專家反復論證、作業工序優化、施工工藝創新、關鍵技術攻關,歷時半年的改造工程如期達標。”南網儲能公司天生橋二級水電站水工中心副總經理魏俊杰介紹。
據了解,天生橋二級水電站生態放流改造工程采用“四步法”,相當于給大壩做了一場歷時半年的“生態手術”。
首先,為確保電站水庫日常運行與本次改造施工任務互不影響,改造者們在庫區靠近左岸處修筑高15米、堰頂平均寬度6米的土石圍堰。然后,為減少圍堰滲水對施工作業帶來的安全風險,在圍堰中軸線區域每隔2米設置帷幕灌漿孔,給平均孔深23米的26個深孔灌入超710噸的水泥和163噸促進凝固、達到阻水目的的水玻璃,給改造工程修筑起一道“隔水壩”。緊接著,在水庫水位以下約14米處開鑿直徑3.4米、長約17米的深孔穿過大壩,鋪埋直徑2.2米、總長度約70米的鋼管水道并修筑閥室,安裝可精準控制流量的錐形閥以及具備遠程指令功能的控制閥系統。最后,在具備通水條件后將圍堰拆除。
“這種創新方式,能夠在確保安全高效增設生態流量泄放設施的同時,把改造工程對電站運行的影響降到最低,對同類水電站的生態放流改造提供了新的選項,具有重要參考借鑒價值。”南網儲能公司天生橋二級水電站生產技術部總經理萬雙民指著改造工程施工圖談到。
截至2024年底,天生橋二級水電站累計輸送清潔電能超1800億千瓦時,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8億噸,為我國經濟社會綠色轉型作出積極貢獻。“我們將以生態放流為新起點,一方面加強流量泄放的科學管理和監測評估,持續做好河段生境修復,一方面做好電站運維,保障綠電可靠供應,以綠色運營新方式激發綠色能源新活力。”南網儲能公司天生橋二級水電站總經理李樂義表示。(黃昉)
聯系人:候經理
手機:1896361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