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站小檔案
浙江寧海抽水蓄能電站位于浙江省寧海縣,為國家能源局“十三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浙江省重點工程、甬紹舟地區首座大型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安裝4臺35萬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輪發電機組。該站于2018年4月開工,目前已進入機電安裝高峰期,首臺機組計劃于2024年投產發電,2025年建成投產。
5月6日,在浙江寧海抽水蓄能電站開關站內,500千伏電纜和氣體絕緣全封閉組合電器先后通過耐壓試驗,為電站下一步實現500千伏系統倒送電打下了堅實基礎。
進入5月,浙東地區迎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在浙江寧海縣的山水之間,寧海抽水蓄能電站內各項工作有序推進。經過6年的精心建設,該站首臺機組計劃于8月份投產發電。
施工復綠同步走
打好生態環保組合拳
4月24日一大早,寧海抽水蓄能電站植被混凝土班班長何翔佩戴好安全帽、掛上安全繩,和同事一起檢查上水庫邊坡的植被復綠情況。
大型土建工程開挖后,地面的科學生態修復和合理再利用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點、難點。裸露的山石表面缺乏水、土等植物生長條件,山體復綠的難度大。自開工建設以來,國網新源浙江寧海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強生態環境、視覺環境、電站資源綜合利用等方面的規劃,成功引進國內先進的植被混凝土復綠技術(VCC),實現邊施工邊復綠,讓水庫原本裸露的巖石邊坡表面快速萌發新芽。“我們采用了混合一定比例的水泥、種植土、綠化有機質、綠化添加劑和多種植物種子的植被混凝土,讓開挖后的地面實現四季有花。”何翔介紹。
在復綠技術選擇方面,寧海抽水蓄能電站因地制宜統籌考慮實用性、經濟性等因素,在巖質邊坡采用VCC植被混凝土復綠技術,在較為平坦的土質邊坡采用植被護坡技術,在普通的擋墻外邊坡采用“覆土+播撒草籽”的方式,真正做到了把綠色還給大山。
國網新源浙江寧海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本著“建設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為寧海縣出資修建了電站周邊的道路,投資建設9座廢水處理裝置,實現施工現場廢水“零排放”;整治工程所在地的漲坑溪河道,將周邊村鎮飲用水接入市政自來水管網,解決了水庫區周邊村民的飲用水安全問題。
培訓監控兩手抓
實行全天候安全管控
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周期長,涵蓋土建、機電、金屬結構等專業,施工人員數量多且流動頻繁,給工程的安全管理帶來挑戰。
國網新源浙江寧海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探索新型安全管控模式,從開工伊始就建設了一站式安全教育培訓中心,使施工人員進場安全教育、準入考試和證件辦理等工作流程化、標準化,對進場人員實行流水式的分層分級分類培訓;依托安全教育培訓中心的虛擬現實設備對施工人員開展體驗式、互動式安全教育,提升教育培訓質效。“截至目前,我們已完成3000多名施工人員的安全培訓和考核。”該公司安全監察部主任黃志緒介紹。
走進位于寧海抽水蓄能電站業主營地內的基建智能管控中心,10余個監控大屏24小時展示施工現場情況。這里的監控顯示屏與現場布設的攝像頭互聯,能讓安全監督人員實時查看工地的作業情況。“我們實行‘遠程集中監控+現場流動稽查’相結合的全覆蓋督查模式,加大反違章監督力度,真正實現對各個施工作業面的全天候安全管控。”黃志緒介紹,針對高風險施工,國網新源浙江寧海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安排專職監理員、安全員開展“雙員制”旁站監護,同時定期評選工區流動紅旗,強化正面案例宣傳和反面案例曝光。
確保質量提效率 助力電站按期投產
4月中旬起,浙江進入汛期。連日的降雨使寧海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下水庫快速蓄水。該站首臺機組投產發電已經進入倒計時,眼下正是需要水的關鍵時期。
回想起6年的工程建設管理歷程,國網新源浙江寧海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潘月梁認為創新、高效是寧海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的最大優勢。該公司超前謀劃施工節點,組織上水庫、下水庫大壩同步施工,在2022年汛期來臨前完成大壩填筑,在高溫多雨的夏季開展大壩沉降觀測,搶抓溫度適宜的秋季開展大壩面板澆筑,盡量減少天氣變化對施工的影響。為了提升大壩面板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工程建設人員創新提出在混凝土中摻入防裂劑和玄武巖纖維,讓澆筑成型的大壩面板內里堅實、外表光滑。
寧海抽水蓄能電站在廠房排水洞推廣應用隧道掘進機,在進出水口閘門井創新引進門槽云車直埋技術,在引水斜井壓力鋼管安裝中應用自動焊接機器人,高標準打造基建智能管控中心、智慧檔案庫房,并依托建筑信息化模型搭建了機電安裝三維管理平臺,應用多種科技手段實現工程快速、高效建設。
從空中俯瞰寧海抽水蓄能電站的上水庫、下水庫,青山像巨人一般張開雙手環抱兩池碧水。穿越地下90多米的山體,廠房洞室群燈火輝煌,機電設備整齊安裝。800多名施工人員日夜奮戰,為電站首臺機組投產發電奮力沖刺。
聯系人:候經理
手機:18963614580